close

美日援汽車貸款菲救災醉翁之意不在酒
   大洋新聞 時間: 2013-11-25來源: 信息時報11月12日,菲律賓萊特地區,一組表現二戰時美國麥克阿瑟將軍領軍登陸菲律賓的士兵群像辦公室出租,其中一尊塑像被強風吹倒,陷入泥沼之中。 11月14日,菲律賓受災最嚴重的塔克洛班地區,一架投放救援物資的美軍直升機低飛掠過,一群孩子在地面奔跑,準備領取物品。 ▲11月15日,“喬治·華盛頓”航母準備出發前往菲律賓救災,美軍士兵在搬運飲用水。
  菲律賓國家減災委員會11月22日宣佈,菲律賓在11月8日襲擊菲中部的超強颱風“海燕”中的死亡人數達到5209人,失蹤人數設計裝潢為1611人,另有23404人受傷。
  超級颱風“海燕”襲擊菲律賓中部地區,造成國家級災難,引起國際社會的關辦公室出租註並獲得多方援助。但值得註意的是,美國和日本在此次援菲救災中表現出不尋常的高調。美國國防部不僅加派“喬治·華盛頓”號航母和日本自衛隊一起奔赴菲律賓,還將對菲律賓救援金提高到2000萬美元,以致輿論認為這一繼2011年日本發生地震海嘯災害後,美軍在海外進行的最大規模的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其註意力似乎不僅僅停留在救災上面,而是另有盤算,是不是要把救災演成一場軍事政治秀。
  多國高調褐藻醣膠救災引發地緣政治之爭
  遭受“海燕”襲擊後的三天后,菲律賓外交部11月11日宣佈,至少已有22個國家和地區承諾向菲律賓災區提供幫助。這成為自2011年日本海嘯之後,最大規模的國際救援行動,而且輿論還在呼籲更多民眾參與。
  美國國防部11月12日宣佈,在香港休整的“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將起航前往菲律賓海域支援救災。據悉,“喬治·華盛頓”號上有約5000名船員及包括80多架飛機的第五艦載機聯隊,多艘美軍戰艦與航母同行。
  此外,英國首相卡梅倫同一天宣佈,派遣一艘停靠在新加坡附近的軍艦“開足馬力”前往菲律賓救援。加拿大外長約翰·貝爾德11日也宣佈,加拿大軍隊救災援助隊約50名隊員將搭乘皇家空軍的一架C-17“環球霸王”運輸機,前往菲律賓颱風災區開展救援行動。
  不過,複雜的國際政治因素也被認為卷入救援工作。澳大利亞羅伊研究所發表題為“海燕颱風和救災的地緣政治”的文章稱,面對可怕的人類悲劇而進行颱風戰略後果的推測聽起來有些無情,但是這種思維在亞洲以及印度洋—太平洋範圍的各國政府內部都在進行著,儘管他們同時也在真誠地援助受害者。文章稱,目前,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正在部署部隊協助菲律賓人民,這不只是對盟友和它的人民的善意。當美國在亞洲的力量和目的遭到質疑之時,美軍作為第一個最快的反應者也在提醒人們,美軍在這一區域仍有著最前沿的部署。
  由此看來,難怪眾多外界輿論認為,援助菲律賓救災的政治意味正變得越來越濃厚。甚至於頗有一些菲律賓民眾表示,菲律賓從來不缺政客作秀,希望救災別變成別國的“政治道具”。
  借救災 美軍討好菲民眾 順勢擴大軍事存在
  數數往例,對於國際救災,美國並不總是慷慨大方。即使是對待菲律賓,當後者2012年8月遭受特大洪澇、菲政府宣佈九省市進入災難狀態之時,美國也只向菲捐助10萬美元。那麼,為什麼美國這次對菲救災如此大手筆,甚至不惜動用軍方力量?
  有關分析認為,美國政府這次向菲律賓提供較大金額援助,並非完全出於人道主義,實乃具有強烈的政治意圖。分析指出,菲律賓曾是美國托管地,如今又是美國重返亞洲、抗衡中國的重要盟友,可此前APEC會議在印尼召開,奧巴馬因美國債務危機而沒有出席,令菲律賓在與中國爭奪南海問題上孤掌難鳴,圖謀無法實現,因而對美國未能為其撐腰頗有不滿;今次美方對菲律賓救災如此這般地異常積極,其實是想修補前一陣子的政治裂痕,安撫這個盟友。
  此外,儘管美軍對他國災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也算是常事,但此次救援似具有不尋常的軍事價值。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美國駐菲軍事基地不斷遭到菲律賓公眾的抗議,這一點,美國上下心知肚明。而美軍眼下如此賣力地在菲律賓救災,無疑可以大贏菲律賓之民心。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即說,現在美國尋求在菲建設大型軍事基地應該能爭取到一些此前感到擔憂的人的支持了。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則推測,此次風災過後,美軍很可能在菲“擴大存在”。
  (下轉B10版)
  (上接B05版)
  借救災 日本派千人自衛隊打破戰後“枷鎖”
  本次救援菲律賓行動中,另一位表現異常的就是日本。繼美國向菲海岸派出航母艦隊後,日本13日也決定向菲派出先進戰艦以及千人規模的自衛隊部隊。這是日本二戰後最大規模的海外派兵。據悉,阿基諾三世原本希望日本提供更多物資和資金援助,讓東南亞鄰國提供人力支持,但日本堅持“加錢又增人”,且堅持把“增加人手”當成救援前提。
  日本最後提出派出1000名自衛隊官兵、3艘大型戰艦(包括自衛隊最大的護衛艦“伊勢”號)、數量龐大的飛機前往菲律賓。日本時事通訊社稱,日本還首次將機密級別的情報衛星收集的數據製作成的地圖提供給菲律賓。這裡有對日本大地震中菲律賓支援日本的一種答謝,也是試圖在中國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東南亞顯示日本影響力。
  英國路透社就此評論說,日本此次軍事力量大規模部署,正值安倍試圖修改日本和平憲法同時試圖遏制中國影響力之時,由於歷史原因及和平憲法“放棄戰爭、不擁有戰力”條款的約束,日本戰後軍事力量的海外活動一直被嚴格限制,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保守勢力開始努力一步步打破這一“枷鎖”,自衛隊頻繁出現在海外,甚至是戰區,此次派兵菲律賓救災,是日本戰後軍事力量在海外活動又一次“重大突破”,令曾遭日本鐵蹄蹂躪的亞洲諸國隱隱不安。
  另外,據駐馬尼拉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美國外交官透露,與以往救援行動不同的是,前來菲律賓增援的美國兩棲攻擊艦上,還搭載著日本自衛隊的數名軍官,似是真正實現“美日大規模軍事與民間救災行動的聯合”。這名外交官並坦承,“菲律賓此次巨大的天災給我們提供了一場實踐的機會”,“相比於印度洋海嘯和日本地震,這次美日兩軍在行動和流程上都得到實戰的檢驗。”
  印度洋海嘯 助美國重返東南亞
  回想一下2004年12月的印度洋海嘯。國際社會反應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四個國家——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迅速組成救援聯盟,使用軍事和民用資產運送救援物資。這種安排有著真正的地緣政治影響,它保證了這四大國間的軍事合作、信任和對話。
  2004年底,印度洋發生海嘯,災害波及沿海十餘個國家。美軍參與救援的部隊除陸海空軍之外,還包括了國民警衛隊,總兵力超過了1.2萬人。在救災中,美軍出動了包括兩艘航母在內的17艘艦艇、6艘海上預置船,各型飛機100多架。地面救災部隊分佈在泰國、斯裡蘭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正是通過這一行動,美國得到了豐厚的戰略回報。
  冷戰結束後,在軍事安全關係上,東南亞一些國家一度同美國的關係疏遠,特別是美軍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關閉之後,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呈下降趨勢,美國雖然進行了多年的外交努力,但收效並不大。通過印度洋海嘯的救援行動,美國的形象在一些國家民眾心目中得到改善,一些國家重新與美國達成軍事安全合作協議,美國軍事力量重返東南亞。國際輿論認為,美國是用災害救援這把鑰匙,打開了軍事力量重返東南亞的大門,實現了多年來用其他手段難以達到的政治目標。
  海外救災 開闢美國“第二戰場”
  “非戰爭軍事行動”這一概念,是由美軍最先提出來的。1993年,美國陸軍《作戰綱要》,專門用一個章節闡述“非戰爭軍事行動”理論,指出在未來新的國際安全環境中,美軍將參與國際維和、人道主義救援、反恐怖、禁毒等非作戰行動,這些行動是打贏大規模戰區戰爭的重要補充。
  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9·11”事件發生後,美國使用軍事力量參與國際救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看到了國際形勢與安全環境的變化。針對美國海外利益和公民安全日益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美軍成為美國干涉全球事務的首選工具,直接卷入地區安全事務的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加。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更加重視海外的“非戰爭軍事行動”,目的是發揮軍事力量優勢,為處置各種重大危機提供更多的政策選擇。
    (原標題:美日援菲救災 醉翁之意不在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d91ydcrx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